星期二, 11月 17, 2009

西安行﹣3

古時,北方吃黍,南方吃稻。據說「麵包小麥 bread wheat」由中亞引入中國,小麥便在北方廣泛種植,取代了小米,成為主食。之後,再由粒食變為粉食,故北方都以麵粉作成的東西為主食,而很少會再有人吃麥飯。

大底自隋朝開運河,水到渠成,全國南北漕運發達,大米早已普及全中國。現今各省也有很多人以米飯為主食。除了米飯,山東人吃包子,河南人吃燴麵。而西安人呢?大概是吃麵條及饃吧。


^^^ 以上是 2009年11所寫的...... 現在是2010年2月了...... 我當初想要寫甚麼哦?!


【饃】這個東西,在香港很難找,不曉得到那裡可以買得到。有機會的話倒想動手試做。
【麵條】這個東西,在香港很常見,但都不好吃。

香港人吃麵都不大講究。廣東的梘水(鹼水?)麵要爽口,但一般的麵店都把麵燙得不透,不是爽而是硬。至於其他的麵條,例如上海麵、蘭州牛肉麵、刀削麵等等,店家大多是把麵條煮到軟。既不滑,也沒有麵香。

台灣人吃麵要『Q』。「Q」是台語,就是又滑又帶點煙煙韌韌的口感。其實台灣人吃小吃都是追求Q度。珍珠奶茶的粉圓要Q;蚵仔煎要Q;甜不辣要Q......

西安人吃麵要有嚼勁。就是要夠韌。在西安,我最愛吃拉條子。拉條子就是手拉麵條。現拉的最好吃。在住宿的酒店附近有一家麵店,每次都吃「哨子拉條子」,那是現拉的,因為點餐後便會聽到啪啪啪...... 拉麵時麵團拍打麵桌的聲音。

星期日, 10月 18, 2009

闊別十年的茅台酒

我第一次慕名而買茅台酒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當時貪玩,在北京首都機場買了一瓶53%vol 的回港。

放在閣仔。

久不久,心裡便想這瓶東西。所以,久不久便會取下來看看。

直到有一天,心想,趁家裡過節,就把這瓶茅台酒開來喝了吧。

心裡再想,反正都是要開,不如早點開來研究一下。於是便開了,倒了一小杯出來。茅台酒的香氣充塞了家中每一個角落。就像家裡點了香薰,只是我用的不是薰衣草或甚麼的精油,而是「茅台酒的精油」。可以想像那種酒香是多麼的濃烈。

雖然我已把那瓶酒放回紙盒中,但是家裡起碼有三個星期仍舊是瀰漫著茅台酒的香氣!

我當時仍未懂得喝中國的白乾,所以被茅台酒的乾烈所震懾,於是把他一直放著。直至他的香味都揮發殆盡。

兩年前忽然學懂了喝中國的白乾。由 33º古綿純開始,皖酒王、稻花香、小糊塗仙、貴州醇等等的專攻廣東人口味的所謂「低度」白酒,再進級到瀘州老窖、國窖1537、五糧液、二鍋頭等等的「正統」白酒。

所謂「低度」是比較正統白酒的酒精度而言。正統白酒一般是50% - 60% vol 的酒精度。而「低度」則是大約 30% - 40% vol 的度數,就是與日本燒酌相若,比威士忌、白蘭地低一點。

去年在CLK機場買了兩瓶茅台酒,為怕香氣散失,所以都沒有開瓶。如此美酒,當然是留待好日子好事情才拿來享用吧。

今晚是姪兒滿月的好日子,我帶了這兩瓶去吃滿月酒。

侍應生開了一瓶。可是一點香味也嗅不到!如果沒有喝,跟本就不曉得這酒是甚麼味道!

腦子裡馬上想到馬鼎盛在前天的《講東講西》節目中所說的話,大意是「以前是在酒中兌水,現在是水裡加酒」。果真如此!這晚的茅台酒,就像是十年前的茅台再兌上大量 53% 乙醇而調出來的。雖然十年前是¥700,現在也是賣¥700,可是現在的品質連當年的十份之一也不到!

現在才明白,曾經讀過戴天的一篇文章《解放前茅台》。現在才明白戴天的沉痛!

此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今天的茅台已不是十年前的茅台了!!!

星期三, 10月 14, 2009

西安行﹣2

在往西安的火車上,從廣東到湖南,再上湖北,再由河南入陝西。

離開湖北,便看不到水稻田。河南、陝西的田野真的是一望無際,但種的都是玉米。聽說是夏天種玉米,冬天種小麥。看著看著,覺得有點奇怪。看上去,是一望無際沒錯,可是,怎麼沒有河道,沒有水池,沒有灌溉系統?同車室友說,他們種田不用灌溉,只是靠天雨及地下水。玉米及小麥都是比較耐旱的農作物,故所有田都是種玉米。心也想,怎麼沒看到菜田。原來,他們只會在河道邊的田間種蔬菜,大概是種蔬菜需要灌溉的關係吧。

似乎,『深耕密植』只是適用於稻米的種植吧。中國境內,廣東的稻米一年有兩造。湖北湖南好像只有一造。正所謂『湖廣熟,天下足』。我這個廣東佬看見這些『黃土地』,看見這些玉米田,有著另一番的感覺。就是一種帶著一絲絲荒涼、一點點無奈的無力感。在這遼闊的地上,莊稼人真的可以多勞多得嗎?他們曾有過一年兩造豐收的喜悅嗎?在玉米還沒引入中國的時候,大概是明朝吧,他們夏季會種甚麼?『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真是不輕呀。

星期日, 10月 11, 2009

芳草碧連天

很喜歡台灣大愛電視的大愛劇場【芳草碧連天】。雖然劇集已經播完,但是仍舊回味不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守候 - 高慧君

作曲 : 吳嘉祥
作詞 : 吳嘉祥

以為走過幾番風雨
終會等到雨停
卻在心底又被喚醒
重復輪回的宿命

這一生執著 幾時能看透
解不開 是誰的枷鎖
這一生有夢 但願你能懂
路再長 我仍為你守候


很喜歡高慧君所演的角色魏杏芬。印象最深的一個 shot 就是 comment 杏芬的一段說話。

一個用心去愛護自己的家人、照顧自家的親人、幫助身邊的朋友的人不是一個好人嗎?他所做的不都是好事嗎?

上人說,他這樣作的都只是份內事。


*** ***

跟內地拍的【笑著活下去】相比,【笑著活下去】的斧鑿痕跡太深。晏陽(姚芊羽)是一個故事,而魏杏芬(高慧君)是一個人。

星期五, 10月 09, 2009

【氣候狼來了】 - 文抄公 4.0

看到一篇很值得一讀的文章。摘自2009年10月7日《信報》〈新知〉專欄。


2009年10月7日
新知
氣候狼來了

執筆之時,天氣悶熱,溫度高達攝氏三十多度;天文台剛掛起一號風球,強烈熱帶風暴凱薩娜在香港以南七百多公里徐徐掠過。

不看日曆,斷不會認為這是9、10月的日子。

然則,氣候暖化,儘管人人都感受得到,彷彿人人都視若無睹。老實說,天氣炎熱頂多帶來少許不便,風季延長或可帶來數日額外假期;氣候暖化,又有什麼可怕?

在你向我訓話之前,我要告訴你,那些冰川溶化、海面提升、洪水泛濫、極端氣象之類的東西,我全部聽過;環保組織左一句「逼在眉睫」,右一句「刻不容緩」,我也聽過;奧巴馬在氣候峰會說的「irreversible catastrophe」,我親眼目睹。然而,如果危機真的是如此逼在眉睫,為何各國政府仍在討價還價,而不是實際行動?廢氣減排、碳市場、碳徵稅這些政策措施,我看不到一定要有國際共識才可執行。既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即是未到最後關頭;若未到最後關頭,又何來「逼在眉睫」、「刻不容緩」呢?不要侮辱我們的智慧吧。

刻不容緩?

以各種災難情景來鼓吹環保,總覺有點「靠嚇」的味道,就像以飛機失事呼籲放棄空運,或以交通意外為由勸喻市民不要上街。要知道,以化石燃料作為經濟基石的今天,環保是有必然代價的。氣候變暖的惡果,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經濟發展有助他們抵禦反常天氣,但因經濟發展而增加廢氣排放卻是在所難免,兩者之間如何取捨,不是單靠宣傳災難情景和空喊刻不容緩可以抉擇。這個取捨,固然不是發展中國家獨有,只是這問題對他們來說尤為尖銳。

位於丹麥,專注氣候政策研究的智庫組織哥本哈根共識中心(Copenhagen Consensus Center,簡稱「CCC」),8月14日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報告,檢討了各種應付氣候變暖的策略。報告的提議十分務實和有科學根據,當中一些比較遭人忽略的數據和事實,今天拿來跟大家分享。

那些災難只是氣候暖化的最壞後果,若要在政策制定上知所取捨,必須中肯地評估氣候暖化對經濟的實質影響。說來奇怪,如此重要的課題,過去二十年只有十多篇相關研究(顯示問題並非如環保組織和政客所言的逼切)。CCC 的報告綜合了十三篇研究結果,大部分估計2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只會」上升攝氏2.5度,全球GDP「只會」減少幾個百分點(最悲觀的估計是減少 4.8%,大部分估計皆圍繞着1-2%)。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坐以待斃」,至2100年這段差不多一百年的日子裏,全球因氣候暖化只會失去幾年的產出。本文的讀者,相信很多都不能活到那個年頭來親身見證,怪不得環保組織永遠不會告訴我們這些數字。環保,是一項極為長遠的使命。可是,長遠來說,我們都一命嗚呼。給我們看見這些數字,大部分環保組織都會即時一命嗚呼。

料不到的「驚喜」

那十三份研究,還有一個「驚喜」:氣溫輕微上升對總體GDP是有好處的;當溫度繼續升高,經濟才開始受損。好處來自多方面。首先,多了二氧化碳令農作物加速生長。其次,全球大部分主要經濟體皆位於溫帶地區,冬季氣溫上升減低室內的保暖所需(至於夏季,不要忘記我們正在談論「溫帶」地區的「輕微」升溫,相對暖氣而言,冷氣用不了多少)。相反,熱帶地區夏季用多了冷氣,故輕微升溫也是有害無益;一加一減,總體GDP 應該沒有變動,但是前者的經濟體積大得多,故總的來說,輕微升溫對GDP還是有貢獻的。

然而,我們不應被這些「好處」沖昏了頭腦,氣溫續升,經濟始終會受損。這也不代表我們應該鼓勵「輕微」的碳排放以博取那些微的好處,氣候變化十分緩慢,今日放出溫室氣體,不知大氣層哪時才有反應;事實上,以現時的情況看來,那輕微的升溫已是無可避免。有幸住在溫帶的人,還是趁機享受這「片刻歡愉」吧。

我們說廢氣減排,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但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絕不止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CO2備受注目,皆因其佔溫室氣體總量最多,整體對氣候升溫的「貢獻」最大。若以同等分量作比較,CO2的保暖效能遠不及總量排第二的CH4,亦即甲烷(methane);以同等分量計,後者的保暖效能是前者的二十五倍。

甲烷的來源,有天然,也有人為的。在自然環境,甲烷主要是由有機物質在無氧狀態下腐化所產生,沼澤便釋放很多甲烷,故其又名沼氣。任何有腐物的地方都可能有沼氣,堆填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牧場也是主要來源,牛隻體內的食物反芻發酵,以至其糞便,都會釋出甲烷。還有煤礦和油田,這個不用我多說了。

甲烷之後,佔溫室氣體總量第三位的是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N2O),來源包括燃料廢氣和肥田料。N2O的保暖效能更加「驚人」,是同等分量二氧化碳的差不多三百倍。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於2007年出版的一份報告便羅列了六十三種溫室氣體,單就保暖效能而言,你猜二氧化碳排第幾?尾二。

非一無是處

換句話說,六十一種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更「溫室」,保暖效能強過千倍的比比皆是,它們未受注意,只因濃度非常稀少。如果宇宙真的有神,這個神也真待我們不薄,若果我們呼出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另一種溫室氣體,地球可能早已成了煉獄,我們可能在科技足夠發達之前經已不明不白地熱死。

溫室氣體也非「一無是處」,它們存在已久,只是工業革命後,空氣中濃度大升才釀成問題。科學家算過,假如拿走所有溫室氣體,地球表面會下降攝氏三十度。處世之道貴乎中庸,管理地球也是一樣。二百多年積聚下來的問題,總不能短期內解決,行動固然需要,可是不斷大喊「逼在眉睫」、「刻不容緩」,只會令人覺得「狼來了」。以災難宣傳環保,總覺有點威嚇意味,而且邏輯上有點不妥,難道沒有災難便可為所欲為?

以這樣的邏輯,是否注射了愛滋疫苗(如果將來成事的話)便可到處留情?又或者,我打了流感疫苗,你便可以向着我狂打噴嚏?

後記 成文後,看見英國牛津舉行的國際氣候研討會(International Climate Conference)述說,如果我們繼續肆意排放廢氣,全球氣溫將會上升超過四度;數天後,10月2日《信報》第三十九頁一篇廣告,亦以同一論調,說 2060年便會上升四度。兩者都是根據IPCC 2007年那一份報告(第803頁),看似與上面提及的2.5 度大相逕庭,實則是因為他們引用了最壞情況的最壞估算。

看着同一份數據,我也可以說:「假如我們立即行動,到2100年氣溫只會上升1.5 度。」這是最佳情況的最佳估算。威嚇還是利誘,大棍還是胡蘿蔔,正好反映了宣傳者的偏好。 

文 Nick Lee

nick@hkscience.com

星期三, 9月 30, 2009

西安行﹣1

剛從西安回來。

去西安,更確切的說,是去內地旅行,是想瞭解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這是受管仲連的影嚮。放下『香港人』的 differentiation……這既不是優越感,也不是自卑感,而是要消弭『香港人』與『非香港人』的分際,用『瞭解我自己』的方向來體驗。不是因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而有甚麼功利的想法,而是要如實瞭解中國的現狀,感受各個地方的人的生活、活力與氣息。一方面,想要瞭解這個六十年的、『共和國』的中國,另一方面,亦要瞭解這個五千年的、『華夏文化』的中國的當今面貌。

原本打算先去西藏,再落西安,不過,去西藏都是不要太率性,要仔細計劃一下比較好。因為愈來愈發現去西藏觀光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返正假期是一早定了,找個地方去也是好的。不去西藏便直接去下一站——西安了。

買了一本 Moleskine 筆記簿作新的《旅人手札》,因為去年那本 A4 的硬皮簿實在太不方便。這本 Moleskine 是 A5 小一點的硬面 plain notebook,站著寫都很舒適。而且,Moleskine 有小袋子及橡皮圈,可以安全地放很多東西在這本筆記簿上!

一直想著,這是一個怎樣的旅行。西安是漢、唐經濟文化的基地。另一方面,西安受西北方移民影嚮,飲食習慣除了地道的陜西口味外,亦充滿清真風情。是文化之旅呢?還是美食之旅?逮耀東教授說過,飲食雖然是小道,卻有深厚的文化基礎。

哦!對!

於是,西安美食文化之旅於焉展開!

行程是先由廣州坐火車去西安。

坐的是軟臥。軟臥火車的票價比坐折價飛機經濟艙還要高。室友是在順德工作的湖北人。他是跑慣了這條路線的。因為他的耳朵不好,不能坐飛機。全程軟臥就是我們兩個人了。當然,中途有人上車、下車,例如晚上在長沙上車睡到早上在武漢下車,但是坐全程軟臥的就只有我們。

與室友討論『讓一少部份人先富起來』。鄧小平的想法,是讓香港帶動深圳,深圳帶動珠三角,珠三角帶動廣東……可是廣東有很多地方仍是貧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都似乎是帶動不了。所以,早前中國政府制訂了很多措施,例如要珠三角的廠商搬到更遠的地方。又例如,在廣東要考駕駛執照,考駕照人要考長途駕駛。長途駕駛路試終點就設在廣東一貧困的縣市。考試費300元為該縣市所收。而且考駕照人到終點是晚上,要到明天才能給他蓋章。考試包含了晚上過夜的宿舍,可是考生也要吃晚飯吧。所以,這一政策不但增加了該縣市的收入,而且還增加了人流。

在香港社會,大家都習慣『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甚至是病態地甚麼都以市場為思考原則。在市場原則之下,一切都是買賣、供求的關係。例如在大學,大學生是消費者,所以大學要滿足消費者,不然便會喪失大學生的市場。政府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積極不干預』。你在香港生活在所謂「貧窮線」以下,政府會說,政府已提供了社會保障,你要「脫貧」改善生活,甚至要發大財,這是你的問題,跟政府何干?

我聽了這個考駕照的例子很感動!這是第一次感受到有政府為著國計民生而努力。

星期六, 8月 08, 2009

刀削麵

禮拜四下大雨,不想去練槍,怎知下班時天朗氣清,忽然很想吃刀削麵,於是便去荃灣,找到一家打正旗號賣刀削麵的店家。

大概是兩年前吧,跟 Vinston 光顧過,今天還在,水準應該不賴吧。

兩個小盤子,一個是牛肉(上方,看不清),一個是大腸。



麻辣大腸:



麻辣牛肉:




看看那個「蒜蓉」,顆粒太大,都沒有切,太懶惰!

那個黑黑的辣椒醬,他的味道,就跟【老干媽風味豆豉】一樣,很香又很辣的味道。我覺得是【老干媽】,只是他把豆豉磨碎了。

【老干媽風味豆豉】是我很喜歡的一種味道。然而,我覺得那店家太不用心了,用現成的辣豆豉+沒怎麼切碎的蒜「蓉」,心存僥倖,蒙騙食客!

星期三, 6月 17, 2009

老干媽

一直很愛吃【老干媽】風味豆豉。

一直以為【老干媽】即是【老乾媽】,即是【老契媽】。

直至剛才聽陶傑才猛然醒覺,【老干媽】也許是【老幹媽】。

此「幹」字,若取名詞,可以解作身為老幹部的婦人,又可以解作一位老幹部的媽媽。

然而,此「幹」字若取動詞,則請閣下自行解讀了。

星期日, 2月 01, 2009

扭轉乾坤

網上抄來的對子:

年年新歲年年淡年年過不知年年為何過
月月發薪月月清月月愁無奈月月惹哀愁

這個年頭,有份工已經不錯。

今年唔知點解,大陸的影響愈來愈大,過年唔祝人「裁員滾滾」、「薪餉四成」、「恭喜發裁」。又忽然無厘頭地祝人「牛轉乾坤」,似乎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一夜之間提高了不少。


如果閣下間公司受金融海嘯影響,冇錢找街數或者係有訂單 LC 都借不到錢週轉,我祝你在這個牛年「扭轉乾坤」,水到渠成。

如果閣下份工危危乎,我祝你在這個牛年「扭轉乾坤」,焉知非福。

如果閣下「投機變投資」,短炒變長線,身家大縮水,我祝你在這個牛年「扭轉乾坤」,腳踏實地。

如果閣下身心康泰,我祝你在這個牛年「扭轉乾坤」,百毒不侵。



祝大家年年順境,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