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數天假期,甚麼也不做,立心要看完一本看極都看原完的、薄薄的書,André Kostolany 的 《Die Kunst über Geld nachzudenken》。呵呵!我的德文已忘記得一乾二淨,當然係看中譯本,《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看罷,從 efficient market 想到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的 firm foundation 與 castle in the air,再到 Soros 的 reflexivity,再想起陳燊新的故事。興之所至,把九十年代錢可通、古鎮煌等人的書拿出來看。十年人事幾番新,重看九十年代香港人的炒作癲狂的心態,心中竟然泛起了一點點的恐怖感!九十年代香港人瘋狂炒作是因為經濟過熱(互為因果?)。而經濟過熱是因為聯繫匯率令港元保持低息率,再加上政府限制賣地每年五十公頃,令到房地產瘋狂上漲並引發通貨膨脹。
這正好印證了 Kostolany 的說法:
貨幣+心理=趨勢
再看管仲連的書,以前不甚了了的文章,今天讀來很有感受。他也是這樣說:「...... 十年前碰到此書...... 會心之處,自亦與今日有所不同。沒有這十年的經歷,又怎會有此胸懷來心領神會呢!...... 讀書之所求者,心領神會而已。故讀書人的心胸便是一大關鍵。」(管仲連《讀書飽》)
數年前,每年都有去香港大學聽他的講座,他所說的,如「洗雨風磨」、「腹有詩書氣自華」、「變化氣質」、「以出世心行入世事」等等...... 總覺得有一種說服力。一直以為是他的 charisma,其實是因為他所說的是他所經歷過的,是他所體會得來的真實無妄。
他能與古人心領神會,能支持他走出事業失敗,休養生息,再創光芒。
既是商人,亦是讀書人,如何可能?這正是我近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職場上如何能緊握做人的標準,掌握分寸,能作成事亦能是君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