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飲飲食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飲飲食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二, 11月 17, 2009

西安行﹣3

古時,北方吃黍,南方吃稻。據說「麵包小麥 bread wheat」由中亞引入中國,小麥便在北方廣泛種植,取代了小米,成為主食。之後,再由粒食變為粉食,故北方都以麵粉作成的東西為主食,而很少會再有人吃麥飯。

大底自隋朝開運河,水到渠成,全國南北漕運發達,大米早已普及全中國。現今各省也有很多人以米飯為主食。除了米飯,山東人吃包子,河南人吃燴麵。而西安人呢?大概是吃麵條及饃吧。


^^^ 以上是 2009年11所寫的...... 現在是2010年2月了...... 我當初想要寫甚麼哦?!


【饃】這個東西,在香港很難找,不曉得到那裡可以買得到。有機會的話倒想動手試做。
【麵條】這個東西,在香港很常見,但都不好吃。

香港人吃麵都不大講究。廣東的梘水(鹼水?)麵要爽口,但一般的麵店都把麵燙得不透,不是爽而是硬。至於其他的麵條,例如上海麵、蘭州牛肉麵、刀削麵等等,店家大多是把麵條煮到軟。既不滑,也沒有麵香。

台灣人吃麵要『Q』。「Q」是台語,就是又滑又帶點煙煙韌韌的口感。其實台灣人吃小吃都是追求Q度。珍珠奶茶的粉圓要Q;蚵仔煎要Q;甜不辣要Q......

西安人吃麵要有嚼勁。就是要夠韌。在西安,我最愛吃拉條子。拉條子就是手拉麵條。現拉的最好吃。在住宿的酒店附近有一家麵店,每次都吃「哨子拉條子」,那是現拉的,因為點餐後便會聽到啪啪啪...... 拉麵時麵團拍打麵桌的聲音。

星期日, 10月 18, 2009

闊別十年的茅台酒

我第一次慕名而買茅台酒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當時貪玩,在北京首都機場買了一瓶53%vol 的回港。

放在閣仔。

久不久,心裡便想這瓶東西。所以,久不久便會取下來看看。

直到有一天,心想,趁家裡過節,就把這瓶茅台酒開來喝了吧。

心裡再想,反正都是要開,不如早點開來研究一下。於是便開了,倒了一小杯出來。茅台酒的香氣充塞了家中每一個角落。就像家裡點了香薰,只是我用的不是薰衣草或甚麼的精油,而是「茅台酒的精油」。可以想像那種酒香是多麼的濃烈。

雖然我已把那瓶酒放回紙盒中,但是家裡起碼有三個星期仍舊是瀰漫著茅台酒的香氣!

我當時仍未懂得喝中國的白乾,所以被茅台酒的乾烈所震懾,於是把他一直放著。直至他的香味都揮發殆盡。

兩年前忽然學懂了喝中國的白乾。由 33º古綿純開始,皖酒王、稻花香、小糊塗仙、貴州醇等等的專攻廣東人口味的所謂「低度」白酒,再進級到瀘州老窖、國窖1537、五糧液、二鍋頭等等的「正統」白酒。

所謂「低度」是比較正統白酒的酒精度而言。正統白酒一般是50% - 60% vol 的酒精度。而「低度」則是大約 30% - 40% vol 的度數,就是與日本燒酌相若,比威士忌、白蘭地低一點。

去年在CLK機場買了兩瓶茅台酒,為怕香氣散失,所以都沒有開瓶。如此美酒,當然是留待好日子好事情才拿來享用吧。

今晚是姪兒滿月的好日子,我帶了這兩瓶去吃滿月酒。

侍應生開了一瓶。可是一點香味也嗅不到!如果沒有喝,跟本就不曉得這酒是甚麼味道!

腦子裡馬上想到馬鼎盛在前天的《講東講西》節目中所說的話,大意是「以前是在酒中兌水,現在是水裡加酒」。果真如此!這晚的茅台酒,就像是十年前的茅台再兌上大量 53% 乙醇而調出來的。雖然十年前是¥700,現在也是賣¥700,可是現在的品質連當年的十份之一也不到!

現在才明白,曾經讀過戴天的一篇文章《解放前茅台》。現在才明白戴天的沉痛!

此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今天的茅台已不是十年前的茅台了!!!

星期三, 9月 30, 2009

西安行﹣1

剛從西安回來。

去西安,更確切的說,是去內地旅行,是想瞭解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這是受管仲連的影嚮。放下『香港人』的 differentiation……這既不是優越感,也不是自卑感,而是要消弭『香港人』與『非香港人』的分際,用『瞭解我自己』的方向來體驗。不是因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而有甚麼功利的想法,而是要如實瞭解中國的現狀,感受各個地方的人的生活、活力與氣息。一方面,想要瞭解這個六十年的、『共和國』的中國,另一方面,亦要瞭解這個五千年的、『華夏文化』的中國的當今面貌。

原本打算先去西藏,再落西安,不過,去西藏都是不要太率性,要仔細計劃一下比較好。因為愈來愈發現去西藏觀光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返正假期是一早定了,找個地方去也是好的。不去西藏便直接去下一站——西安了。

買了一本 Moleskine 筆記簿作新的《旅人手札》,因為去年那本 A4 的硬皮簿實在太不方便。這本 Moleskine 是 A5 小一點的硬面 plain notebook,站著寫都很舒適。而且,Moleskine 有小袋子及橡皮圈,可以安全地放很多東西在這本筆記簿上!

一直想著,這是一個怎樣的旅行。西安是漢、唐經濟文化的基地。另一方面,西安受西北方移民影嚮,飲食習慣除了地道的陜西口味外,亦充滿清真風情。是文化之旅呢?還是美食之旅?逮耀東教授說過,飲食雖然是小道,卻有深厚的文化基礎。

哦!對!

於是,西安美食文化之旅於焉展開!

行程是先由廣州坐火車去西安。

坐的是軟臥。軟臥火車的票價比坐折價飛機經濟艙還要高。室友是在順德工作的湖北人。他是跑慣了這條路線的。因為他的耳朵不好,不能坐飛機。全程軟臥就是我們兩個人了。當然,中途有人上車、下車,例如晚上在長沙上車睡到早上在武漢下車,但是坐全程軟臥的就只有我們。

與室友討論『讓一少部份人先富起來』。鄧小平的想法,是讓香港帶動深圳,深圳帶動珠三角,珠三角帶動廣東……可是廣東有很多地方仍是貧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都似乎是帶動不了。所以,早前中國政府制訂了很多措施,例如要珠三角的廠商搬到更遠的地方。又例如,在廣東要考駕駛執照,考駕照人要考長途駕駛。長途駕駛路試終點就設在廣東一貧困的縣市。考試費300元為該縣市所收。而且考駕照人到終點是晚上,要到明天才能給他蓋章。考試包含了晚上過夜的宿舍,可是考生也要吃晚飯吧。所以,這一政策不但增加了該縣市的收入,而且還增加了人流。

在香港社會,大家都習慣『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甚至是病態地甚麼都以市場為思考原則。在市場原則之下,一切都是買賣、供求的關係。例如在大學,大學生是消費者,所以大學要滿足消費者,不然便會喪失大學生的市場。政府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積極不干預』。你在香港生活在所謂「貧窮線」以下,政府會說,政府已提供了社會保障,你要「脫貧」改善生活,甚至要發大財,這是你的問題,跟政府何干?

我聽了這個考駕照的例子很感動!這是第一次感受到有政府為著國計民生而努力。

星期六, 8月 08, 2009

刀削麵

禮拜四下大雨,不想去練槍,怎知下班時天朗氣清,忽然很想吃刀削麵,於是便去荃灣,找到一家打正旗號賣刀削麵的店家。

大概是兩年前吧,跟 Vinston 光顧過,今天還在,水準應該不賴吧。

兩個小盤子,一個是牛肉(上方,看不清),一個是大腸。



麻辣大腸:



麻辣牛肉:




看看那個「蒜蓉」,顆粒太大,都沒有切,太懶惰!

那個黑黑的辣椒醬,他的味道,就跟【老干媽風味豆豉】一樣,很香又很辣的味道。我覺得是【老干媽】,只是他把豆豉磨碎了。

【老干媽風味豆豉】是我很喜歡的一種味道。然而,我覺得那店家太不用心了,用現成的辣豆豉+沒怎麼切碎的蒜「蓉」,心存僥倖,蒙騙食客!

星期二, 8月 19, 2008

傲慢與偏見

旅途中,一天早上吃早餐時:
旅人甲問我:「有沒有吃小米粥?」
我說:「沒有小米粥,只有粟米粥。」
「有小米粥!」旅人乙指著粟米粥說。
我說:「那是粟米打碎了來煮粥,不是小米。」
旅人乙堅持那是小米而非玉米。
我說:「味道不一樣吧。而且,你看那黃色的點是不規則的,那是玉米皮碎。小米是圓圓的。」
旅人乙仍然堅持那是小米,還說:「我每天早上都吃,那是小米粥!」
我說:「OK,那是小米。」

心想,你這可憐的旅人乙,難道你從小便被你媽媽欺騙了,一直以為玉米糝便是小米?我一定要拍下來放到部落格,讓普天下人都知道你這笨蛋。

旅人甲又問:「你為甚麼不吃玉米?」
「玉米不是飼料麼?」我很不在乎地回答。


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傲慢與偏見。

          * * *


那天早上吃的玉米糝粥



將完整的玉米打碎成粗粒叫作「玉米碴」,將完整的玉米打碎成幼粒叫作「玉米糝」。玉米糝、玉米碴在佐敦裕華地庫超市有售。

星期二, 2月 13, 2007

胡椒蝦﹣﹣香港版 Version 2

香港版胡椒蝦應該可以再加一些變化。

1.改香茅為薑蔥。
2.改「越南蝦」為小龍蝦或急凍龍蝦尾,斬件。因斬件易入味,不用加太多酒。

星期一, 2月 12, 2007

食譜兩則

尋晚老豆有命要我回家煮飯。一如所料,我的『秘製拍黃瓜』與『胡椒蝦﹣﹣香港版』大獲好評!

為免被遺忘,特立存照。


秘製麻辣拍黃瓜

step 1:處理小黃瓜。
吉之島有機小青瓜一包,雪凍。切去頭尾,用刀拍裂,剔除瓜核,切成小段。用半茶匙鹽醃至出水。擠乾水份。

step 2:加麻。
加入適量的
台灣丸莊醬油『螺光蔭油膏』
﹣花椒油
﹣麻油

丸莊的蔭油膏已經很甜,不用再加糖提味。台灣人叫用黑豆做的醬油為「蔭油」。蔭油膏即是用黑豆做的醬油膏/豉油膏。沒有丸莊螺光蔭油膏可以用金蘭醬油膏或李錦記蠔油代替,但要加適量的糖。

不想自製花椒油,可以買現成的。「博傑牌」OK,「老干爹」的味濁而不麻。

用麻油提味,可以按喜好不加或多加!『麻辣』的『麻』不是指麻油的芝麻味,而是花椒讓舌頭發麻的麻。

step 3:加辣。
加入想要吃的「香辣型」辣椒醬,如:老干媽風味豆豉,鄉下妹糟辣椒,金蘭辣豆醬,新東洋豆瓣醬,李錦記XO醬之類。




胡椒蝦﹣﹣香港版



羅氏沼蝦 2斤,剪去頭的尖刺、腳,只留下“鉗”。洗淨。

香茅兩條,用刀拍裂,切兩吋短度。切蒜頭,蔥頭。

燒熱油,蒜頭、蔥頭起鑊,爆香茅,炒蝦。加入1﹣2湯匙的白胡椒粉,適量的鹽、八角粉、糖,兜均。加2杯『玉乃光』清酒,煮到乾水。上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