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剪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剪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日, 2月 28, 2010

緣薄、緣淺

星期五(2010年2月25日)《信報》〈商心國是〉張立如是說:



能量要積聚


財富可以急速增長,知識、學問、道德、修養無法急速增長。你中大獎,或者得一筆巨額遺產,可以一夜致富。但你想有學識,必須要長期的積累與浸淫。

財富可以隨時消失,所以稱身外物。但學問與你共存、終身受用。正因為如此,人們會羨慕財富,但尊敬學識。

羨慕與尊敬是不同的概念,今天停留追求別人羨慕的層次的人,會炫耀財富,好像我們的「聰哥」,以為買私人飛機就可以換來「尊重」,其實只是換來廉價的「羨慕」;「羨慕」與「妒忌」與「憎恨」同在,君不見今天的地產商,儘管富可敵國,但已成為市民千夫所指的對象,因為他們雖富,但為富不仁。

沉澱及浸淫的是能量。現在陜西法門寺為供奉佛舍利,既完成很宏偉輝煌的建築物,但去法門寺參拜者,筆者都建議,他們要到舊法寶塔下的「地宮」去。因為地宮有一千二百年的積聚與沉澱,是自唐朝以來歷代祖師的心血,佛舍利在地宮「隱藏」了一千二百年,為真正的唐密曼陀羅之所在、「天龍八部擁大雄」之所在,故有巨大的能量,非堂煌建築可比。

有錢可以蓋很大的宮殿,但無法買到一千二百年的歷史。正如在伊斯蘭教中,杜拜與麥加無法相提並論。

黃陵同樣是歷史能量的積聚。包括明朝朱元璋,一三七一年祭,推翻明朝的李自成一六四三年也在黃陵叩頭,「昭告列祖,吾推翻明天朝,不是滅中華」。

清朝入關,也要祭黃陵,說「時代雖殊,繼治同道」。認祖歸宗,以推翻清朝為宗旨的同盟會也去黃陵祭祀。孫中山的祭黃陵詞三十二個字。

抗日戰爭起,國民黨去祭,共產黨也去祭,毛澤東親撰祭文。

何謂能量?這就叫能量。巨大的能量必須積累,而且無法速成,因為速成速敗。


星期五早上在車上讀到這篇文章,無限感嘆湧上心頭。

去年去西安,想要去法門寺看佛舍利,怎料神使鬼推,錯失了,沒去法門寺。

其實更想去看看玄奘法師譯經的地方,埋葬的地方。在西安除了吃以外,思想最多的便是玄奘法師。別以為玄奘到印度取經是一來一回,給皇帝宅配佛經到家的事情。唐玄奘當年沒有孫悟空豬八戒,只是赤手空拳到印度,先要學習佛經義理,回到中國才能準確翻譯。為了要確保學到印度人的學問,沒有誤解,他努力學習,考進了當時印度最高學府 Nalanda 那爛陀寺修習,最終以第一名畢業,之後才回中國,在長安展開譯經工作。

我曾跟隨老師去過曲阜祭孔,也曾跟隨老師去過佛佗的出生地、成道地、初轉法輪地、涅槃地。亦到過那爛陀寺遺址。我們不是去許願祈福、進香拜神。是希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跟隨先賢的足跡,學習他們的學問。然而,這兩次旅遊都不能靜下心來,專心參學。每次回到家後都覺得如入寶山空手回。

緣薄。緣淺。

更可惜的是,這幾年,我的學問毫無寸進。

每一個人,出生到這世間,都是從頭起步,一點一滴累積學問。在生活中事上磨鍊,長養智慧。

既是緣淺,自當更大出力,精思力踐。熊十力先生說過,『學者求聖人之意,要當於文言之外,自下困功。所謂為仁由己,與仁者先難而後獲是也。必真積力久,庶幾於道有悟,而遙契聖心。否則只是讀書,畢竟不聞聖學。』

星期五, 10月 09, 2009

【氣候狼來了】 - 文抄公 4.0

看到一篇很值得一讀的文章。摘自2009年10月7日《信報》〈新知〉專欄。


2009年10月7日
新知
氣候狼來了

執筆之時,天氣悶熱,溫度高達攝氏三十多度;天文台剛掛起一號風球,強烈熱帶風暴凱薩娜在香港以南七百多公里徐徐掠過。

不看日曆,斷不會認為這是9、10月的日子。

然則,氣候暖化,儘管人人都感受得到,彷彿人人都視若無睹。老實說,天氣炎熱頂多帶來少許不便,風季延長或可帶來數日額外假期;氣候暖化,又有什麼可怕?

在你向我訓話之前,我要告訴你,那些冰川溶化、海面提升、洪水泛濫、極端氣象之類的東西,我全部聽過;環保組織左一句「逼在眉睫」,右一句「刻不容緩」,我也聽過;奧巴馬在氣候峰會說的「irreversible catastrophe」,我親眼目睹。然而,如果危機真的是如此逼在眉睫,為何各國政府仍在討價還價,而不是實際行動?廢氣減排、碳市場、碳徵稅這些政策措施,我看不到一定要有國際共識才可執行。既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即是未到最後關頭;若未到最後關頭,又何來「逼在眉睫」、「刻不容緩」呢?不要侮辱我們的智慧吧。

刻不容緩?

以各種災難情景來鼓吹環保,總覺有點「靠嚇」的味道,就像以飛機失事呼籲放棄空運,或以交通意外為由勸喻市民不要上街。要知道,以化石燃料作為經濟基石的今天,環保是有必然代價的。氣候變暖的惡果,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經濟發展有助他們抵禦反常天氣,但因經濟發展而增加廢氣排放卻是在所難免,兩者之間如何取捨,不是單靠宣傳災難情景和空喊刻不容緩可以抉擇。這個取捨,固然不是發展中國家獨有,只是這問題對他們來說尤為尖銳。

位於丹麥,專注氣候政策研究的智庫組織哥本哈根共識中心(Copenhagen Consensus Center,簡稱「CCC」),8月14日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報告,檢討了各種應付氣候變暖的策略。報告的提議十分務實和有科學根據,當中一些比較遭人忽略的數據和事實,今天拿來跟大家分享。

那些災難只是氣候暖化的最壞後果,若要在政策制定上知所取捨,必須中肯地評估氣候暖化對經濟的實質影響。說來奇怪,如此重要的課題,過去二十年只有十多篇相關研究(顯示問題並非如環保組織和政客所言的逼切)。CCC 的報告綜合了十三篇研究結果,大部分估計2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只會」上升攝氏2.5度,全球GDP「只會」減少幾個百分點(最悲觀的估計是減少 4.8%,大部分估計皆圍繞着1-2%)。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坐以待斃」,至2100年這段差不多一百年的日子裏,全球因氣候暖化只會失去幾年的產出。本文的讀者,相信很多都不能活到那個年頭來親身見證,怪不得環保組織永遠不會告訴我們這些數字。環保,是一項極為長遠的使命。可是,長遠來說,我們都一命嗚呼。給我們看見這些數字,大部分環保組織都會即時一命嗚呼。

料不到的「驚喜」

那十三份研究,還有一個「驚喜」:氣溫輕微上升對總體GDP是有好處的;當溫度繼續升高,經濟才開始受損。好處來自多方面。首先,多了二氧化碳令農作物加速生長。其次,全球大部分主要經濟體皆位於溫帶地區,冬季氣溫上升減低室內的保暖所需(至於夏季,不要忘記我們正在談論「溫帶」地區的「輕微」升溫,相對暖氣而言,冷氣用不了多少)。相反,熱帶地區夏季用多了冷氣,故輕微升溫也是有害無益;一加一減,總體GDP 應該沒有變動,但是前者的經濟體積大得多,故總的來說,輕微升溫對GDP還是有貢獻的。

然而,我們不應被這些「好處」沖昏了頭腦,氣溫續升,經濟始終會受損。這也不代表我們應該鼓勵「輕微」的碳排放以博取那些微的好處,氣候變化十分緩慢,今日放出溫室氣體,不知大氣層哪時才有反應;事實上,以現時的情況看來,那輕微的升溫已是無可避免。有幸住在溫帶的人,還是趁機享受這「片刻歡愉」吧。

我們說廢氣減排,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但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絕不止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CO2備受注目,皆因其佔溫室氣體總量最多,整體對氣候升溫的「貢獻」最大。若以同等分量作比較,CO2的保暖效能遠不及總量排第二的CH4,亦即甲烷(methane);以同等分量計,後者的保暖效能是前者的二十五倍。

甲烷的來源,有天然,也有人為的。在自然環境,甲烷主要是由有機物質在無氧狀態下腐化所產生,沼澤便釋放很多甲烷,故其又名沼氣。任何有腐物的地方都可能有沼氣,堆填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牧場也是主要來源,牛隻體內的食物反芻發酵,以至其糞便,都會釋出甲烷。還有煤礦和油田,這個不用我多說了。

甲烷之後,佔溫室氣體總量第三位的是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N2O),來源包括燃料廢氣和肥田料。N2O的保暖效能更加「驚人」,是同等分量二氧化碳的差不多三百倍。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於2007年出版的一份報告便羅列了六十三種溫室氣體,單就保暖效能而言,你猜二氧化碳排第幾?尾二。

非一無是處

換句話說,六十一種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更「溫室」,保暖效能強過千倍的比比皆是,它們未受注意,只因濃度非常稀少。如果宇宙真的有神,這個神也真待我們不薄,若果我們呼出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另一種溫室氣體,地球可能早已成了煉獄,我們可能在科技足夠發達之前經已不明不白地熱死。

溫室氣體也非「一無是處」,它們存在已久,只是工業革命後,空氣中濃度大升才釀成問題。科學家算過,假如拿走所有溫室氣體,地球表面會下降攝氏三十度。處世之道貴乎中庸,管理地球也是一樣。二百多年積聚下來的問題,總不能短期內解決,行動固然需要,可是不斷大喊「逼在眉睫」、「刻不容緩」,只會令人覺得「狼來了」。以災難宣傳環保,總覺有點威嚇意味,而且邏輯上有點不妥,難道沒有災難便可為所欲為?

以這樣的邏輯,是否注射了愛滋疫苗(如果將來成事的話)便可到處留情?又或者,我打了流感疫苗,你便可以向着我狂打噴嚏?

後記 成文後,看見英國牛津舉行的國際氣候研討會(International Climate Conference)述說,如果我們繼續肆意排放廢氣,全球氣溫將會上升超過四度;數天後,10月2日《信報》第三十九頁一篇廣告,亦以同一論調,說 2060年便會上升四度。兩者都是根據IPCC 2007年那一份報告(第803頁),看似與上面提及的2.5 度大相逕庭,實則是因為他們引用了最壞情況的最壞估算。

看着同一份數據,我也可以說:「假如我們立即行動,到2100年氣溫只會上升1.5 度。」這是最佳情況的最佳估算。威嚇還是利誘,大棍還是胡蘿蔔,正好反映了宣傳者的偏好。 

文 Nick Lee

nick@hkscience.com

星期六, 10月 06, 2007

文抄公 3.0

今天,《信報》〈財經DNA〉專欄做文抄公呃稿酬,不過真的是佩服這個笑話的作者!


入市前從上往下讀------

莊家:我等了這麽久,終於把你盼來了,請安心坐在這裡,不要想別的!  
散戶:我可以離開嗎?  
莊家:不,你甚至想都別想!  
散戶:你能讓我賺錢嗎?
莊家:當然!  
散戶:你會賺我的錢嗎?
莊家:不會,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散戶:出貨前你會通知我嗎?  
莊家:會的。
散戶:你會套牢我嗎?   
莊家:無論如何都不!
散戶:我能相信你嗎?   
莊家:你都在說什麼呀?

----入市後從下往上看

星期一, 7月 30, 2007

另一角度看對沖基金這盤生意

另一角度看對沖基金這盤生意
《信報》〈金融圈內〉錢志健
Monday, May 14, 2007


  有朋友最近問:「阿錢,我只有五球美金,可否開始一個對沖基金?」五百萬美元作為種子資金(Seed Capital),是一個比較小的數目。你可能聽過某大行的前交易部主管,一開始已能集資一億美元,不用擔心營運開支,不用擔心不夠錢交租或交Bloomberg每月的費用。

  要緊記一點,「管錢」,最重要是給投資者回報,如果回報差強人意,你的門面包裝有幾好也沒用。做對沖基金這門生意,和傳統基金不同之處是,前者不能做任何廣告,因這不是零售產品。傳統基金會有很大的經費放進推銷當中;對沖基金的客戶是對沖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Hedge Funds)、家族公司(Family Office)為主,還有很多認可為高資產值的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s),都可能是客戶。

  在北美洲時,我見過一些傳統基金,由最初的十億美元縮水到五億時,還大灑金錢做報紙及電子傳媒廣告。但是如果不能向投資者交足功課,再做更多宣傳也沒用。回報便是王(Performance is King!)!

  Bartin Biggs以前是摩根士丹利研究部門主管,也是合夥人。他在大摩工作長達三十年,在離開大摩後,跟兩位舊同事創立了Traxis Partners。他們在2003年6月創立公司至今,管理資產已超過十億美元。Biggs在差不多兩年前出了一本書,名叫《Hedge Hogging》,寫了很多成立新基金公司艱辛之路的故事,值得一看。

  很多想出來自立門戶的基金經理,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足夠種子資金去開始。還有,當一些基金經理或交易手離開一個大機構後,倒垃圾、掃地和操盤都要一腳踢!這個是必經程序,直至有資源去請多些人。

  這些三十多出頭的後生仔,我認為是最好的創業年齡。他們在大行學師三、五、七年,在行內已有一定的人際網絡及操盤技巧。如果成功,不出十年,基金便愈做愈好;相反,如果一開始集資或回報不理想,最多返回娘家打工,或「轉會」到隔籬間行。

  有錢的生意人想成立對沖基金,必須請專業人士代為管錢。但有錢老細也不能完全放手。除了「管錢」以外,成功生意人必須協助管其他所有事情,基金經理不應幫你run business!基金經理的職責是去「管錢」,你的使命是管理生意,你才是公司的CEO,他只是公司的投資總管CIO(Chief Investment Officer)。你們必須分工合作,當資金去到五千萬美元時,日常行政費用才能打個和,是這盤生意的分水嶺(Inflection Point),再上便是一億、兩億、五億美元地上。成功與否,當然和回報表現很有關係。

  我也有認識一些家族公司,由最初管理自己家族資產,發展到去做一盤很成功的對沖基金中基金生意(Fund of Hedge Funds)。

  如果你以為有五至十球便可以「開波」,你打這場波必然是「超時」的耐力賽。我見過很多一「開波」便有一百球(一億美元)的公司,彈藥十足,但回報九流,兩年便結業。有一些基金,才五百萬美元開始,但公司合夥人用兩三年時間「砌」好回報成績表,不出五年,已管理超過五億美元!

  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他們是以中國股票為主導的對沖基金經理。他們「上」到四億美元後,已開了第二隻以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為主打的對沖基金。我一部分顧問工作是針對如何在高值博率(High Probability)的情況下,向創業者提供專業意見,成立對沖基金這盤生意。

  最近,和城中一兩位公子吹水,他們身家比起有「米」的基金經理還要超前「一百條街」。其中一位公子,其家族生意在香港已大到差不多每一「重點」行業也接觸到!他想做一些賺錢以外的事。我對他說:「公子,我有一操盤朋友也有此意,如果把日後公司百分之十的稅前利潤(EBIT)作慈善用途,那麼便更有意義。我認同你的想法!」

  香港這片福地,過去短短數十年令不少人在不同層面賺了巨大財富。如果能把操盤人和種子資金贊助人撮合一起,把絕對回報基金一部分利潤捐出去,回饋本地及國際社會,這是一個不可用金錢來衡量的ROE(Return on Equity)!最後,有實力的高資產值投資者可考慮為自己成立對沖基金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