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旅遊」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旅遊」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二, 11月 17, 2009

西安行﹣3

古時,北方吃黍,南方吃稻。據說「麵包小麥 bread wheat」由中亞引入中國,小麥便在北方廣泛種植,取代了小米,成為主食。之後,再由粒食變為粉食,故北方都以麵粉作成的東西為主食,而很少會再有人吃麥飯。

大底自隋朝開運河,水到渠成,全國南北漕運發達,大米早已普及全中國。現今各省也有很多人以米飯為主食。除了米飯,山東人吃包子,河南人吃燴麵。而西安人呢?大概是吃麵條及饃吧。


^^^ 以上是 2009年11所寫的...... 現在是2010年2月了...... 我當初想要寫甚麼哦?!


【饃】這個東西,在香港很難找,不曉得到那裡可以買得到。有機會的話倒想動手試做。
【麵條】這個東西,在香港很常見,但都不好吃。

香港人吃麵都不大講究。廣東的梘水(鹼水?)麵要爽口,但一般的麵店都把麵燙得不透,不是爽而是硬。至於其他的麵條,例如上海麵、蘭州牛肉麵、刀削麵等等,店家大多是把麵條煮到軟。既不滑,也沒有麵香。

台灣人吃麵要『Q』。「Q」是台語,就是又滑又帶點煙煙韌韌的口感。其實台灣人吃小吃都是追求Q度。珍珠奶茶的粉圓要Q;蚵仔煎要Q;甜不辣要Q......

西安人吃麵要有嚼勁。就是要夠韌。在西安,我最愛吃拉條子。拉條子就是手拉麵條。現拉的最好吃。在住宿的酒店附近有一家麵店,每次都吃「哨子拉條子」,那是現拉的,因為點餐後便會聽到啪啪啪...... 拉麵時麵團拍打麵桌的聲音。

星期三, 10月 14, 2009

西安行﹣2

在往西安的火車上,從廣東到湖南,再上湖北,再由河南入陝西。

離開湖北,便看不到水稻田。河南、陝西的田野真的是一望無際,但種的都是玉米。聽說是夏天種玉米,冬天種小麥。看著看著,覺得有點奇怪。看上去,是一望無際沒錯,可是,怎麼沒有河道,沒有水池,沒有灌溉系統?同車室友說,他們種田不用灌溉,只是靠天雨及地下水。玉米及小麥都是比較耐旱的農作物,故所有田都是種玉米。心也想,怎麼沒看到菜田。原來,他們只會在河道邊的田間種蔬菜,大概是種蔬菜需要灌溉的關係吧。

似乎,『深耕密植』只是適用於稻米的種植吧。中國境內,廣東的稻米一年有兩造。湖北湖南好像只有一造。正所謂『湖廣熟,天下足』。我這個廣東佬看見這些『黃土地』,看見這些玉米田,有著另一番的感覺。就是一種帶著一絲絲荒涼、一點點無奈的無力感。在這遼闊的地上,莊稼人真的可以多勞多得嗎?他們曾有過一年兩造豐收的喜悅嗎?在玉米還沒引入中國的時候,大概是明朝吧,他們夏季會種甚麼?『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真是不輕呀。

星期三, 9月 30, 2009

西安行﹣1

剛從西安回來。

去西安,更確切的說,是去內地旅行,是想瞭解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這是受管仲連的影嚮。放下『香港人』的 differentiation……這既不是優越感,也不是自卑感,而是要消弭『香港人』與『非香港人』的分際,用『瞭解我自己』的方向來體驗。不是因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而有甚麼功利的想法,而是要如實瞭解中國的現狀,感受各個地方的人的生活、活力與氣息。一方面,想要瞭解這個六十年的、『共和國』的中國,另一方面,亦要瞭解這個五千年的、『華夏文化』的中國的當今面貌。

原本打算先去西藏,再落西安,不過,去西藏都是不要太率性,要仔細計劃一下比較好。因為愈來愈發現去西藏觀光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返正假期是一早定了,找個地方去也是好的。不去西藏便直接去下一站——西安了。

買了一本 Moleskine 筆記簿作新的《旅人手札》,因為去年那本 A4 的硬皮簿實在太不方便。這本 Moleskine 是 A5 小一點的硬面 plain notebook,站著寫都很舒適。而且,Moleskine 有小袋子及橡皮圈,可以安全地放很多東西在這本筆記簿上!

一直想著,這是一個怎樣的旅行。西安是漢、唐經濟文化的基地。另一方面,西安受西北方移民影嚮,飲食習慣除了地道的陜西口味外,亦充滿清真風情。是文化之旅呢?還是美食之旅?逮耀東教授說過,飲食雖然是小道,卻有深厚的文化基礎。

哦!對!

於是,西安美食文化之旅於焉展開!

行程是先由廣州坐火車去西安。

坐的是軟臥。軟臥火車的票價比坐折價飛機經濟艙還要高。室友是在順德工作的湖北人。他是跑慣了這條路線的。因為他的耳朵不好,不能坐飛機。全程軟臥就是我們兩個人了。當然,中途有人上車、下車,例如晚上在長沙上車睡到早上在武漢下車,但是坐全程軟臥的就只有我們。

與室友討論『讓一少部份人先富起來』。鄧小平的想法,是讓香港帶動深圳,深圳帶動珠三角,珠三角帶動廣東……可是廣東有很多地方仍是貧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都似乎是帶動不了。所以,早前中國政府制訂了很多措施,例如要珠三角的廠商搬到更遠的地方。又例如,在廣東要考駕駛執照,考駕照人要考長途駕駛。長途駕駛路試終點就設在廣東一貧困的縣市。考試費300元為該縣市所收。而且考駕照人到終點是晚上,要到明天才能給他蓋章。考試包含了晚上過夜的宿舍,可是考生也要吃晚飯吧。所以,這一政策不但增加了該縣市的收入,而且還增加了人流。

在香港社會,大家都習慣『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甚至是病態地甚麼都以市場為思考原則。在市場原則之下,一切都是買賣、供求的關係。例如在大學,大學生是消費者,所以大學要滿足消費者,不然便會喪失大學生的市場。政府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積極不干預』。你在香港生活在所謂「貧窮線」以下,政府會說,政府已提供了社會保障,你要「脫貧」改善生活,甚至要發大財,這是你的問題,跟政府何干?

我聽了這個考駕照的例子很感動!這是第一次感受到有政府為著國計民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