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思考」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思考」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二, 6月 17, 2014

除笨懵外,僅得無聊惆悵耳。

我的書房藏有幾本市面上買不到的書。有詩集、文集、印譜、畫冊。他們都是文人雅士自資印刷的,也有是其後人為留念及總結而付梓的。

我最近中午飯後都馬上回公司,努力當資料輸入員,把師公劉秉衡的文字作品輸入電腦,以便出版。雖然每天只有半小時的空檔來打字掃描,而且很多剪報是影印再影印,字體模糊難辨,十分費神,但只管盡力而為,細水長流,終於會事成。

輸入他這闋詞《宿蘇門答臘山舍》:

蝶戀花 - 宿蘇門答臘山舍

芳草天涯惆悵路 一抹斜陽 直任春光暮 極日蠻煙添百慮 山風驀地攔頭雨 客舍板牀牽破絮 窗冷飄燈 人在誰知處 夢覺新痕無意緒 雞聲催向遙天曙


想起他的〈新春文酒〉畫上題款:

爆仗花開風雨後
新春文酒轉閒閒

甲戌新歲,山居憶寫昔年寧遠園情景。僅胡伯對茶,鄰孩討利是而已。
平之劉秉衡。
時年八十,喜得以閒度歲,不亦樂乎。細思數十年奔走形役,除笨懵外,僅得無聊惆悵耳。


多年前看到這題款,『細思數十年奔走形役除笨懵外僅得無聊惆悵耳』,心中一陣悲涼,為之流淚。師公年輕時投身抗日,遠赴南洋籌款,被日寇追捕,潛匿蘇門答臘荒山有三年之久!老來回首,卻只有笨懵無聊惆悵而已!

星期五, 6月 04, 2010

搖籃曲

最近再聽葉樹茵的《搖籃曲》,覺得很感動。


媽媽的搖籃曲
一遍遍唱著
不要哭我的小寶貝
不要哭的小小孩


好像只要不哭泣
一切就會很平安


媽媽的雙手
一遍遍搖著
快快睡我的小寶貝
快快睡我的小小孩


好像只要閉上眼
一切就會很平安

媽媽
其實我很怕一個人哭泣
一個人一輩子走一遭
我要面對自己的問題
媽媽
其實我很怕一個人哭泣
時間是條長長的道路
我會找到自己的路

媽媽的搖籃曲
一遍遍唱著
不要哭我的小寶貝
不要哭的小小孩

媽媽對小寶寶說:
『好像只要不哭泣,一切就會很平安。』
『好像只要閉上眼,一切就會很平安。』

小寶寶對他的媽媽說:
『媽媽!其實我很怕一個人哭泣。一個人一輩子走一遭,我要面對自己的問題。』
『媽媽!其實我很怕一個人哭泣。時間是條長長的道路,我會找到自己的路!』

不是要討論存在主義,只是借用他的術語,一個人「被拋擲到世上來」,便要「一個人一輩子走一遭」而且「我要面對自己的問題」。

「時間是條長長的道路」。

人生是條長長的道路。

有同事跟我說,他是家中長子,而他老婆第一胎又生了孖仔。所以他的兩個小 babies 真的是集萬千寵愛在一身。自小便得到家人的悉心照顧,傾力栽培。

《史記》記載『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老爸叔梁紇與顏姓女子「野合」而生孔子。有人就「野合」即是『打野戰』,而正統解釋則係老夫少妻的意思。孔子出生時,他老爸都六十幾七十歲。萬世師表、至聖先師,他的老爸偏偏,唉,偏偏,用廣東話說,『就係咁騎呢』。

有一BB他先天有缺憾,一出生便要做兩次大手術。再加上他的父母又無厘頭,令到身邊的人很不是味兒,甚至是覺得很丟臉。大家不喜歡這個BB,甚至討厭他,便不出奇了。

有一次,看著這個BB吃藥,他哭得厲害。我突然深深的感到,人生是苦。

既然一出生便在鬼門關徘徊了兩回,而他的成長之路,無論身、心都會比一般的小朋友難行。不要因為上一代無厘頭而岐視,甚至仇視這BB。黃臺之瓜,何堪再摘。就請別為他的人生加添不必要的傷害,不必要的傷害痛苦。

星期日, 2月 28, 2010

緣薄、緣淺

星期五(2010年2月25日)《信報》〈商心國是〉張立如是說:



能量要積聚


財富可以急速增長,知識、學問、道德、修養無法急速增長。你中大獎,或者得一筆巨額遺產,可以一夜致富。但你想有學識,必須要長期的積累與浸淫。

財富可以隨時消失,所以稱身外物。但學問與你共存、終身受用。正因為如此,人們會羨慕財富,但尊敬學識。

羨慕與尊敬是不同的概念,今天停留追求別人羨慕的層次的人,會炫耀財富,好像我們的「聰哥」,以為買私人飛機就可以換來「尊重」,其實只是換來廉價的「羨慕」;「羨慕」與「妒忌」與「憎恨」同在,君不見今天的地產商,儘管富可敵國,但已成為市民千夫所指的對象,因為他們雖富,但為富不仁。

沉澱及浸淫的是能量。現在陜西法門寺為供奉佛舍利,既完成很宏偉輝煌的建築物,但去法門寺參拜者,筆者都建議,他們要到舊法寶塔下的「地宮」去。因為地宮有一千二百年的積聚與沉澱,是自唐朝以來歷代祖師的心血,佛舍利在地宮「隱藏」了一千二百年,為真正的唐密曼陀羅之所在、「天龍八部擁大雄」之所在,故有巨大的能量,非堂煌建築可比。

有錢可以蓋很大的宮殿,但無法買到一千二百年的歷史。正如在伊斯蘭教中,杜拜與麥加無法相提並論。

黃陵同樣是歷史能量的積聚。包括明朝朱元璋,一三七一年祭,推翻明朝的李自成一六四三年也在黃陵叩頭,「昭告列祖,吾推翻明天朝,不是滅中華」。

清朝入關,也要祭黃陵,說「時代雖殊,繼治同道」。認祖歸宗,以推翻清朝為宗旨的同盟會也去黃陵祭祀。孫中山的祭黃陵詞三十二個字。

抗日戰爭起,國民黨去祭,共產黨也去祭,毛澤東親撰祭文。

何謂能量?這就叫能量。巨大的能量必須積累,而且無法速成,因為速成速敗。


星期五早上在車上讀到這篇文章,無限感嘆湧上心頭。

去年去西安,想要去法門寺看佛舍利,怎料神使鬼推,錯失了,沒去法門寺。

其實更想去看看玄奘法師譯經的地方,埋葬的地方。在西安除了吃以外,思想最多的便是玄奘法師。別以為玄奘到印度取經是一來一回,給皇帝宅配佛經到家的事情。唐玄奘當年沒有孫悟空豬八戒,只是赤手空拳到印度,先要學習佛經義理,回到中國才能準確翻譯。為了要確保學到印度人的學問,沒有誤解,他努力學習,考進了當時印度最高學府 Nalanda 那爛陀寺修習,最終以第一名畢業,之後才回中國,在長安展開譯經工作。

我曾跟隨老師去過曲阜祭孔,也曾跟隨老師去過佛佗的出生地、成道地、初轉法輪地、涅槃地。亦到過那爛陀寺遺址。我們不是去許願祈福、進香拜神。是希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跟隨先賢的足跡,學習他們的學問。然而,這兩次旅遊都不能靜下心來,專心參學。每次回到家後都覺得如入寶山空手回。

緣薄。緣淺。

更可惜的是,這幾年,我的學問毫無寸進。

每一個人,出生到這世間,都是從頭起步,一點一滴累積學問。在生活中事上磨鍊,長養智慧。

既是緣淺,自當更大出力,精思力踐。熊十力先生說過,『學者求聖人之意,要當於文言之外,自下困功。所謂為仁由己,與仁者先難而後獲是也。必真積力久,庶幾於道有悟,而遙契聖心。否則只是讀書,畢竟不聞聖學。』

星期日, 10月 11, 2009

芳草碧連天

很喜歡台灣大愛電視的大愛劇場【芳草碧連天】。雖然劇集已經播完,但是仍舊回味不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守候 - 高慧君

作曲 : 吳嘉祥
作詞 : 吳嘉祥

以為走過幾番風雨
終會等到雨停
卻在心底又被喚醒
重復輪回的宿命

這一生執著 幾時能看透
解不開 是誰的枷鎖
這一生有夢 但願你能懂
路再長 我仍為你守候


很喜歡高慧君所演的角色魏杏芬。印象最深的一個 shot 就是 comment 杏芬的一段說話。

一個用心去愛護自己的家人、照顧自家的親人、幫助身邊的朋友的人不是一個好人嗎?他所做的不都是好事嗎?

上人說,他這樣作的都只是份內事。


*** ***

跟內地拍的【笑著活下去】相比,【笑著活下去】的斧鑿痕跡太深。晏陽(姚芊羽)是一個故事,而魏杏芬(高慧君)是一個人。

星期五, 10月 09, 2009

【氣候狼來了】 - 文抄公 4.0

看到一篇很值得一讀的文章。摘自2009年10月7日《信報》〈新知〉專欄。


2009年10月7日
新知
氣候狼來了

執筆之時,天氣悶熱,溫度高達攝氏三十多度;天文台剛掛起一號風球,強烈熱帶風暴凱薩娜在香港以南七百多公里徐徐掠過。

不看日曆,斷不會認為這是9、10月的日子。

然則,氣候暖化,儘管人人都感受得到,彷彿人人都視若無睹。老實說,天氣炎熱頂多帶來少許不便,風季延長或可帶來數日額外假期;氣候暖化,又有什麼可怕?

在你向我訓話之前,我要告訴你,那些冰川溶化、海面提升、洪水泛濫、極端氣象之類的東西,我全部聽過;環保組織左一句「逼在眉睫」,右一句「刻不容緩」,我也聽過;奧巴馬在氣候峰會說的「irreversible catastrophe」,我親眼目睹。然而,如果危機真的是如此逼在眉睫,為何各國政府仍在討價還價,而不是實際行動?廢氣減排、碳市場、碳徵稅這些政策措施,我看不到一定要有國際共識才可執行。既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即是未到最後關頭;若未到最後關頭,又何來「逼在眉睫」、「刻不容緩」呢?不要侮辱我們的智慧吧。

刻不容緩?

以各種災難情景來鼓吹環保,總覺有點「靠嚇」的味道,就像以飛機失事呼籲放棄空運,或以交通意外為由勸喻市民不要上街。要知道,以化石燃料作為經濟基石的今天,環保是有必然代價的。氣候變暖的惡果,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經濟發展有助他們抵禦反常天氣,但因經濟發展而增加廢氣排放卻是在所難免,兩者之間如何取捨,不是單靠宣傳災難情景和空喊刻不容緩可以抉擇。這個取捨,固然不是發展中國家獨有,只是這問題對他們來說尤為尖銳。

位於丹麥,專注氣候政策研究的智庫組織哥本哈根共識中心(Copenhagen Consensus Center,簡稱「CCC」),8月14日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報告,檢討了各種應付氣候變暖的策略。報告的提議十分務實和有科學根據,當中一些比較遭人忽略的數據和事實,今天拿來跟大家分享。

那些災難只是氣候暖化的最壞後果,若要在政策制定上知所取捨,必須中肯地評估氣候暖化對經濟的實質影響。說來奇怪,如此重要的課題,過去二十年只有十多篇相關研究(顯示問題並非如環保組織和政客所言的逼切)。CCC 的報告綜合了十三篇研究結果,大部分估計2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只會」上升攝氏2.5度,全球GDP「只會」減少幾個百分點(最悲觀的估計是減少 4.8%,大部分估計皆圍繞着1-2%)。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坐以待斃」,至2100年這段差不多一百年的日子裏,全球因氣候暖化只會失去幾年的產出。本文的讀者,相信很多都不能活到那個年頭來親身見證,怪不得環保組織永遠不會告訴我們這些數字。環保,是一項極為長遠的使命。可是,長遠來說,我們都一命嗚呼。給我們看見這些數字,大部分環保組織都會即時一命嗚呼。

料不到的「驚喜」

那十三份研究,還有一個「驚喜」:氣溫輕微上升對總體GDP是有好處的;當溫度繼續升高,經濟才開始受損。好處來自多方面。首先,多了二氧化碳令農作物加速生長。其次,全球大部分主要經濟體皆位於溫帶地區,冬季氣溫上升減低室內的保暖所需(至於夏季,不要忘記我們正在談論「溫帶」地區的「輕微」升溫,相對暖氣而言,冷氣用不了多少)。相反,熱帶地區夏季用多了冷氣,故輕微升溫也是有害無益;一加一減,總體GDP 應該沒有變動,但是前者的經濟體積大得多,故總的來說,輕微升溫對GDP還是有貢獻的。

然而,我們不應被這些「好處」沖昏了頭腦,氣溫續升,經濟始終會受損。這也不代表我們應該鼓勵「輕微」的碳排放以博取那些微的好處,氣候變化十分緩慢,今日放出溫室氣體,不知大氣層哪時才有反應;事實上,以現時的情況看來,那輕微的升溫已是無可避免。有幸住在溫帶的人,還是趁機享受這「片刻歡愉」吧。

我們說廢氣減排,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但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絕不止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CO2備受注目,皆因其佔溫室氣體總量最多,整體對氣候升溫的「貢獻」最大。若以同等分量作比較,CO2的保暖效能遠不及總量排第二的CH4,亦即甲烷(methane);以同等分量計,後者的保暖效能是前者的二十五倍。

甲烷的來源,有天然,也有人為的。在自然環境,甲烷主要是由有機物質在無氧狀態下腐化所產生,沼澤便釋放很多甲烷,故其又名沼氣。任何有腐物的地方都可能有沼氣,堆填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牧場也是主要來源,牛隻體內的食物反芻發酵,以至其糞便,都會釋出甲烷。還有煤礦和油田,這個不用我多說了。

甲烷之後,佔溫室氣體總量第三位的是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N2O),來源包括燃料廢氣和肥田料。N2O的保暖效能更加「驚人」,是同等分量二氧化碳的差不多三百倍。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於2007年出版的一份報告便羅列了六十三種溫室氣體,單就保暖效能而言,你猜二氧化碳排第幾?尾二。

非一無是處

換句話說,六十一種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更「溫室」,保暖效能強過千倍的比比皆是,它們未受注意,只因濃度非常稀少。如果宇宙真的有神,這個神也真待我們不薄,若果我們呼出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另一種溫室氣體,地球可能早已成了煉獄,我們可能在科技足夠發達之前經已不明不白地熱死。

溫室氣體也非「一無是處」,它們存在已久,只是工業革命後,空氣中濃度大升才釀成問題。科學家算過,假如拿走所有溫室氣體,地球表面會下降攝氏三十度。處世之道貴乎中庸,管理地球也是一樣。二百多年積聚下來的問題,總不能短期內解決,行動固然需要,可是不斷大喊「逼在眉睫」、「刻不容緩」,只會令人覺得「狼來了」。以災難宣傳環保,總覺有點威嚇意味,而且邏輯上有點不妥,難道沒有災難便可為所欲為?

以這樣的邏輯,是否注射了愛滋疫苗(如果將來成事的話)便可到處留情?又或者,我打了流感疫苗,你便可以向着我狂打噴嚏?

後記 成文後,看見英國牛津舉行的國際氣候研討會(International Climate Conference)述說,如果我們繼續肆意排放廢氣,全球氣溫將會上升超過四度;數天後,10月2日《信報》第三十九頁一篇廣告,亦以同一論調,說 2060年便會上升四度。兩者都是根據IPCC 2007年那一份報告(第803頁),看似與上面提及的2.5 度大相逕庭,實則是因為他們引用了最壞情況的最壞估算。

看着同一份數據,我也可以說:「假如我們立即行動,到2100年氣溫只會上升1.5 度。」這是最佳情況的最佳估算。威嚇還是利誘,大棍還是胡蘿蔔,正好反映了宣傳者的偏好。 

文 Nick Lee

nick@hkscience.com

星期五, 6月 06, 2008

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我們傳統的文化,都被焚了,被坑了。

可是,我相信,焦土之下,種子仍存。

張立在六月五日《信報》〈商心國是〉專欄論及六祖惠能:「一位不識字的樵夫,在中國歷史影響,超越千萬『文化』大家……」「今日中國的崛起,從內在傳承看,也是得力於中華文化的滋潤……」

我心裡覺得很溫暖。

星期三, 6月 04, 2008

易是甚麼?

《易》是甚麼?

當然不是考試問答,要說出所謂簡易、變易、不易!

游老師的父親畢生研究易理,上星期日有幸借得游老師其父(老師的父親應該如何稱呼哦?!)的著作《易經圖象特輯》,盼能學得點滴。

此書成於民國49年,即1960年。

且看其導言節錄:

『由春秋至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廣其學,盛極一時。惟諸家立論,未嘗不受易經之影響,是以先秦諸子學說,靡不與易同契,而以易同歸......

易經自秦歷兩漢,又得漢之諸儒,闡揚光大,文化中心建立,昌盛一時。自晉以降,漸且零替!極於六朝。再始興於唐,盛於宋,而極於元。元不知有易,故不旋踵移祚於明。易經又始興於明,盛於康熙乾隆,而極於民國。民國執政,不知倡易,文化失其通變中心,故又不旋踵而厄於外邦!良可慨也。......

緬懷自民國以來,易學不倡,聖道愈晦!則道德之傳統,亦隨之而墮!國未亡,文化先亡!國未亂,人心先亂!不肖者,日以侮辱諸先聖為能事。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終至禮崩樂毀,政失其綱,賢者在野。......』

故易者何?游老先生之意,易乃文化之大本大源也。

可悲自五四運動之後復有共產主義,再加上文化大革命...... 我們的文化都焚了,都坑了!

中國人口有一半是文化大革命之後出生的。他們不會說「各位先生」而是說「先生們」;他們會用對立統一的辯證法來思考問題......

假如你問他們孔子是誰,你便會慨嘆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然而,今時今日,中國人要尋回其文化的根,嚷著要學習傳統文化。

有人說,這是我們物質生活富起來了,衣食足然後知榮辱。

我說,焦土之下,種子仍存。

這就是變易。就像信報曹仁超常說的「鐘擺理論」:世事往往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游老先生看到的易學在歷史上的起落。

然而,這亦是不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必然。由盛而衰,衰又始興的必然。

星期一, 11月 05, 2007

Long tail

最近常聽到一些很「令人震奮」的新聞,例如某人以信用卡 cash advance 幾十萬炒股賺千萬;某人以幾萬元炒 warrant 賺過百萬......

假若閣下不幸,自己或親人身患惡疾,例如痛風、骨刺、癌症,又或是脫髮、禿頭、不舉之類,你常會聽到有方法、有某人或有某藥可以治好某疾,成效昭著。然而,自家親身求醫,則藥石無靈......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人的成功,可以是很多人的犧牲得來。

人們都是把成功案例大加褒揚,或者是把極壞的個案大加撻伐。

從統計學來說,一個「沒有記憶的」隨機過程(Markov process),他的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Poisson distribution) 是很 sharp 的過程。用量子力學的術語,是 wave packet 很 localize 的 wave function。

相反,人為參與的 process 的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urve 通常都不太 localize ,即是所謂的 long tail 。我說的 long tail,不只是相對於 Poisson distribution 而言。

讀財務學的人會以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為分野,在極端情況下的機率比正態分佈為高的才叫作 long tail。

我沒有作研究,只是自己的經驗總結。身邊發生的事情,很多都是 long tail 的 distribution。

有人以小本贏大錢,「刀仔鋸大樹」是股海中的 long tail 例子。

有人腦癌昏迷不醒只剩下兩星期命而有神醫開藥方,令其重新甦醒是芸芸癌症病人中的 long tail 例子。

因為是 long tail 的 distribution,所以久不久便會聽到;因為平凡的我不是 long tail,所以便會遇不到。

不是因為炒股不順,亦非回應那位回應我《治好糖尿病》文章的人,而是家人因癌症病逝而有感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