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文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文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二, 6月 17, 2014

除笨懵外,僅得無聊惆悵耳。

我的書房藏有幾本市面上買不到的書。有詩集、文集、印譜、畫冊。他們都是文人雅士自資印刷的,也有是其後人為留念及總結而付梓的。

我最近中午飯後都馬上回公司,努力當資料輸入員,把師公劉秉衡的文字作品輸入電腦,以便出版。雖然每天只有半小時的空檔來打字掃描,而且很多剪報是影印再影印,字體模糊難辨,十分費神,但只管盡力而為,細水長流,終於會事成。

輸入他這闋詞《宿蘇門答臘山舍》:

蝶戀花 - 宿蘇門答臘山舍

芳草天涯惆悵路 一抹斜陽 直任春光暮 極日蠻煙添百慮 山風驀地攔頭雨 客舍板牀牽破絮 窗冷飄燈 人在誰知處 夢覺新痕無意緒 雞聲催向遙天曙


想起他的〈新春文酒〉畫上題款:

爆仗花開風雨後
新春文酒轉閒閒

甲戌新歲,山居憶寫昔年寧遠園情景。僅胡伯對茶,鄰孩討利是而已。
平之劉秉衡。
時年八十,喜得以閒度歲,不亦樂乎。細思數十年奔走形役,除笨懵外,僅得無聊惆悵耳。


多年前看到這題款,『細思數十年奔走形役除笨懵外僅得無聊惆悵耳』,心中一陣悲涼,為之流淚。師公年輕時投身抗日,遠赴南洋籌款,被日寇追捕,潛匿蘇門答臘荒山有三年之久!老來回首,卻只有笨懵無聊惆悵而已!

星期二, 8月 12, 2008

祭孔文

祭孔文

  維公元二零零八年,歲次戊子,中華民族至聖先師孔子誕辰二千五百五十九年,夏月吉日,香港儒門後學,東方人文學院院長霍韜晦暨海內外同道,儒學研究團體,各地華人僑領代表,二百餘人,以至誠之心,敬具鮮花禮樂,肅立曲阜大成殿前,恭祭夫子。

  其文曰:

    盤古初開,陰陽絪縕;乾坤互動,品物咸欣。

    文武周公,郁郁乎文;大道既隱,樂壞禮崩。

    唯我夫子,用力至勤;下學上達,盡究天人。

    撥亂反正,卓爾不群;和而不同,豈在名聞。

    謙謙君子,忘食發憤;巍巍泰山,富貴浮雲。

    修養在己,文質彬彬;奮起行道,心內如焚。

    愛人以德,誨語殷殷;七十二賢,各繼斯文。

    知命盡性,唯我夫子,合內外以成仁!

    二千餘年,迭經憂患;夫子之道,始終回還。

    佛老逃義,誤卻人間;西風雖盛,不脫野蠻。

    落花看盡,何事傷顏;天地不交,儉德避難。

    象山辨志,張子訂頑;讀書有得,名利等閒。

    明通本末,不動如山;性情湧現,力挽狂瀾。

    今日告語,先師其鑒:同人於野,不畏辛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即可歸仁。

    嗚呼,伏惟

    尚饗

星期五, 6月 06, 2008

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我們傳統的文化,都被焚了,被坑了。

可是,我相信,焦土之下,種子仍存。

張立在六月五日《信報》〈商心國是〉專欄論及六祖惠能:「一位不識字的樵夫,在中國歷史影響,超越千萬『文化』大家……」「今日中國的崛起,從內在傳承看,也是得力於中華文化的滋潤……」

我心裡覺得很溫暖。

星期三, 6月 04, 2008

易是甚麼?

《易》是甚麼?

當然不是考試問答,要說出所謂簡易、變易、不易!

游老師的父親畢生研究易理,上星期日有幸借得游老師其父(老師的父親應該如何稱呼哦?!)的著作《易經圖象特輯》,盼能學得點滴。

此書成於民國49年,即1960年。

且看其導言節錄:

『由春秋至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廣其學,盛極一時。惟諸家立論,未嘗不受易經之影響,是以先秦諸子學說,靡不與易同契,而以易同歸......

易經自秦歷兩漢,又得漢之諸儒,闡揚光大,文化中心建立,昌盛一時。自晉以降,漸且零替!極於六朝。再始興於唐,盛於宋,而極於元。元不知有易,故不旋踵移祚於明。易經又始興於明,盛於康熙乾隆,而極於民國。民國執政,不知倡易,文化失其通變中心,故又不旋踵而厄於外邦!良可慨也。......

緬懷自民國以來,易學不倡,聖道愈晦!則道德之傳統,亦隨之而墮!國未亡,文化先亡!國未亂,人心先亂!不肖者,日以侮辱諸先聖為能事。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終至禮崩樂毀,政失其綱,賢者在野。......』

故易者何?游老先生之意,易乃文化之大本大源也。

可悲自五四運動之後復有共產主義,再加上文化大革命...... 我們的文化都焚了,都坑了!

中國人口有一半是文化大革命之後出生的。他們不會說「各位先生」而是說「先生們」;他們會用對立統一的辯證法來思考問題......

假如你問他們孔子是誰,你便會慨嘆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然而,今時今日,中國人要尋回其文化的根,嚷著要學習傳統文化。

有人說,這是我們物質生活富起來了,衣食足然後知榮辱。

我說,焦土之下,種子仍存。

這就是變易。就像信報曹仁超常說的「鐘擺理論」:世事往往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游老先生看到的易學在歷史上的起落。

然而,這亦是不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必然。由盛而衰,衰又始興的必然。

星期一, 10月 08, 2007

由管仲連的講座想起......

今晚去聽管仲連的 戲談滿清與香港之興起異同 。他似乎有一班忠實的 fans。 :)

昨天弟弟 Roy 給我看張永霖 Linus 的書《成功路》,隱約有一點點管仲連的感覺。Roy 喜歡看 Linus 的書可能是因為 Linus 曾經是 Roy 的老闆吧。若要分享生命的韌力,生活的歷煉,跌倒又再爬起來的堅毅,讀管仲連的書應該更勝一籌。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中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質。

然而,儒家、道家以及後來的佛家又將來自不同地方、有不同性格特質的漢人+胡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中國人都凝聚起來。

這種凝聚力,這種包容力,在二十世紀好像都被西方的理性主義、功利主義、唯物論等等殺得片甲不留,人仰馬翻。

中國傳統儒釋道對人的主體性的深刻瞭解不正正就是解決現今現代人走向虛無的一個方向嗎?如果要仔細思考,中國的商幫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要找時間好好的思考一下!